也许幸福,算得上一件人人都在追求,却又人人都不清楚其标准到底是什么的东西。社会上流行什么幸福指数,什么样的人群幸福感强等等。你幸福吗?一时之间,幸福,成了每个个体口头上念叨得最多的一个词。
有人说幸福其实就是个比较级。说穿了,就是看和谁比、有没有垫底的问题。
近年来,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组成课题组,专门研究幸福,一番调查、分析、论证之后,得出的结论让人大跌眼镜:幸福,其表现与内在特点,也即症状与心理异常人群一样。也就是说,幸福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分裂症状。结果很荒谬,也很可怕,但实情却八九不离十。
笔者认为,幸福,其实就是一种感觉。这种感觉来自于内心,你觉得幸福了,那就一定幸福,哪怕别人眼里看起来你多么地不幸与悲催;你觉得不幸福,那就一定不幸福,无论别人如何羡慕。
这种源于个体内心的感觉大致说来主要通过三个渠道。即对自身状态、周遭状态与预期状态的认识与觉察。
首先,对自身状态的认识与觉察,就是如何看待自己。如何客观地看待自身,也许是最难的事。许多人,就因为认识不清自己,而惹上了许多莫名的烦恼、抱怨。因此,要明确自己是什么,需要什么,能得到什么。理清这些问题,才有可能体验到幸福。
其次,对周遭状态的认识与觉察,就是如何比较。如何选择参照点。选择了合适的参照点,垫底的越多,在比较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与幸福;选择了不恰当的参照点,自己成了越来越低下的垫底,就越比越不快乐,离幸福也就越来越远。
第三、对预期状态的认识与觉察,就是选择生活态度。比如一直对人生持有悲观的态度,什么高兴的事情都是只剩下半杯水;反之,就会愉快地接受原来还有半杯水。由此,需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,积极争取,淡然对待,得之我愿,失之我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