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援网怀旧版  2024年05月06日登录注册
棍棒底下出孝子
来自: 司马空恒发布于2014-09-03浏览625次评论0条

回忆小时候,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挨打的经历。因为中国有句古话:棍棒底下出孝子,不打不成材。很多名人也是被打出来的,


被称作“百年出一人”的天才、世界“钢琴王子”的郎朗,他父亲郎国任曾经回忆:“平时,郎朗到点就得赶回家练琴。此次学校成立了合唱团,让郎朗伴奏。郎朗回家迟到了两小时。郎国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儿子,揍了起来。越打火气越旺,他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,恶狠狠地说:你弹不好琴,别活了,你死了吧!要么跳楼,要么吃药,你选一样吧!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:我为什么要死?我没有错!这9岁的孩子把药片朝墙上狠狠摔去,用头朝父亲撞去。”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,他的儿子傅聪现在也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。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,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,他在楼上翻译作品,孩子在楼下练琴,中间稍有停顿,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。


万幸的是,这两个被打出来的孩子成才了,可是被打成才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?现今的教育强调按孩子身心发展自然规律培养孩子,不能用暴力的手段,那样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,但是很多人又说,那是外国人的一套,不适合中国人,老祖宗的家训,千百年流传,是适合中国社会的中国孩子的。


究竟是打还是不打,究竟棍棒底下能出孝子吗?作为家长,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?


“过犹不及”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,哪种方法不好,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棍棒教育?


当然是要的,但是必须要刚柔并济,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,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,必须接受惩罚,现在妈妈不惩罚你,以后走上社会,会受到更大的惩罚。孩子必须明白的是,父母的棍棒是爱的表现,不仅仅是通过暴力让他屈服。


陶陶4岁半了,我打过2次,一次是为了纠正她的一个毛病:无论跟谁生气,都会摔自己最心爱的东西,很伤心很绝望的样子。跟她说了很多次都不能改正。那次是跟爸爸赌气,摔了我带她在苏州买的一个陀螺,非常痛苦绝望的样子,我是又心疼又生气,打了她几巴掌。然后,把她抱在怀里,问她,跟爸爸生气摔了自己最爱的东西是不是就开心了?她回答是不是;我就问不开心为什么还摔呢?她沉默;我又问,你跟爸爸生气,你觉得是自己不对还是爸爸不对?她说是爸爸错了。我说:“你看,既然是爸爸错了,我们应该惩罚爸爸,对不对?可以是却摔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,是不是在拿爸爸的错误惩罚自己?”她点了点头。我又问:“现在可明白妈妈为什么打你了?”她沉默。我说:“妈妈这样是希望你记住,希望你以后跟别人生气时不要再摔自己最爱的东西,谁犯错误就要惩罚谁,永远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,知道了吗?”陶陶默然的点点头,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过。


中国传统家教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“不打不成器”的观念根深蒂固。当赏识教育,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,我们就出现这样的困惑:对孩子,打,不行;但不打,教不好。


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有些孩子就变成了“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”,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,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,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。


我认为:适当体罚孩子,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,并学会承受压力,是有好处的。但是打也要有策略和原则。



有0条评论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您还可以输入225字